
开篇:苏芬战争的爆发 1939年11月26日,在芬兰边界附近的曼尼拉村庄,一阵突如其来的炮弹声打破了寒冷的宁静。此次袭击虽未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但其政治影响却极为深远。苏联政府随即宣称此次炮击是为了保卫列宁格勒的安全,尽管未提供确凿证据支持此说法。 几日后,1939年11月30日,苏联政府正式宣布撕毁之前与芬兰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这一决定迅速导致了军事行动的升级,苏联红军开始向芬兰边境集结兵力。苏联的这一行动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意在迅速压制任何潜在的威胁,尤其是保卫重要的工业城市列宁格勒。 
苏联红军的兵力和装备远超芬兰,其战略意图是通过快速攻势迫使芬兰屈服。红军部队在冬季寒风中跨过边境,大批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在雪地中推进,尽管条件艰苦,但苏军的士气似乎很高。然而,芬兰军队的抵抗远比苏联预期的要顽强。芬兰士兵利用熟悉的地形和极端的天气条件,展开了有力的抵抗。 芬兰军队在战略上采取了灵活的防御策略,他们在树林、山地以及冻结的湖面上设立伏击点,利用小型、高机动的部队对苏军进行打击。这些芬兰士兵被称为“鬼魂部队”,他们穿着白色迷彩服,在雪地中几乎难以被察觉。他们使用轻型武器和自制的爆破装置,对苏军进行骚扰和伏击。 
曼纳海姆元帅的指挥 随着苏联红军的进攻逐渐加强,芬兰军队的曼纳海姆元帅不顾自身年龄的负担,坚决站在了抵抗战的第一线。他利用自己的丰富军事经验,针对苏联红军的战术和兵力部署,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防守和反击措施。 在苏军的重压之下,曼纳海姆元帅意识到传统的正面防御战术将导致芬兰军队迅速损耗,因此,他决定运用地形和气候的优势,采取游击战术。为此,他组织了一支特别部队——被称为“雪橇敢死队”的小队。这支部队由一群年轻而敏捷的士兵组成,他们在苛刻的冬季条件下接受了特别训练,以应对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 
“雪橇敢死队”的装备简单但极具针对性。他们使用轻便的雪橇,便于在积雪覆盖的森林和开阔地带快速移动。每名队员的装备包括手榴弹、轻机枪以及专为破坏用途配备的炸药包。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后,利用速度和突然性,对苏联的指挥中心、弹药库和重要的后勤线路进行打击。 曼纳海姆元帅精心选择了敢死队的行动路线和时间,确保每次行动都能最大限度地扰乱敌人的部署。在苏军深入芬兰境内的同时,敢死队利用夜色或大雪掩护,通过预先侦察的路线迂回到苏军的侧翼或后方。他们通常选择在苏军最不警惕的清晨或深夜时分发动突袭,以实现突然打击的效果。 
在一次标志性的行动中,敢死队在深夜通过雪地悄无声息地接近了一处苏军的临时弹药库。利用雪地减少声音的特性,队员们成功地接近了目标,随后迅速投掷了手榴弹并安放了炸药。爆炸不仅摧毁了大量弹药,还有效地瓦解了敌军的士气。 此外,敢死队还专门针对苏军的装备进行破坏。在另一次行动中,他们利用极端寒冷的天气条件,在敌军坦克和车辆因寒冷而暂停作业时,潜入营地,放置了破坏性的爆炸装置。这些爆炸不仅使数辆坦克和车辆报废,还进一步加剧了苏军的后勤困难。 
曼纳海姆防线的胜利 1939年12月,在冬季战争中,卡累利阿地峡成为了苏芬战争的关键战场之一。在这个地区,芬兰军队在曼纳海姆元帅的精心指挥下,展开了对苏联红军的关键阻击。尽管芬兰的兵力数量不及苏军,但他们巧妙利用了卡累利阿地峡的自然地形,为自己在战略上争取了重要优势。 卡累利阿地峡地势狭窄,两侧是茂密的森林和不规则的地形,非常适合进行防守战。芬兰军队在这里布置了密集的防线,设置了多层防御工事,包括反坦克沟、木桩和地雷区。这些防御措施有效地限制了苏军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行动自由,迫使他们在有限的空间内受到更为集中的火力打击。 
在这一战略布局中,曼纳海姆元帅还特别指派“雪橇敢死队”执行多次小规模、高效的奇袭任务。这些奇袭行动通常在夜间或黎明时分进行,以保持隐蔽性和突然性。在一次具体行动中,敢死队利用深夜的掩护,绕过苏军前线,悄无声息地接近敌方的后勤基地。他们携带的炸药和手榴弹在苏军装备集中区域引发了爆炸,有效破坏了苏军的补给线,造成了严重的物资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芬兰狙击手在这场阻击战中也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在树木密集的森林中隐蔽,利用精准的狙击技术打击苏军的指挥官和通信员。这种战术大大降低了苏军的指挥效率,增加了敌人在复杂地形中的混乱和恐慌。 
在这场关键的阻击战中,苏联第9集团军尝试多次强行突破芬兰的防线,但每次都遭到了芬兰军队准备充分的抵抗。芬兰军队在曼纳海姆的指挥下,不仅在火力上进行了有效配置,也在战术上显示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他们的抵抗战不仅限于传统的防御战术,还包括了伏击、反击以及使用环境条件来消耗敌人的战斗意志。 最终,这场战斗导致苏联第9集团军严重损失,两个整编师被芬兰军队成功歼灭。根据统计,苏联在这次冲突中损失了大约30,000人,这包括战斗中的死亡和因极端寒冷条件导致的非战斗性损失。 
曼纳海姆与希特勒的会晤 1942年6月4日,纳粹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专程访问芬兰,以纪念芬兰军队指挥官曼纳海姆元帅的75岁生日。这次会晤被安排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一处政府官邸,这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气氛庄重的场所,适合进行这样级别的外交和军事讨论。 希特勒的到来伴随着一定的仪式性活动,包括阅兵和向曼纳海姆元帅呈交生日贺词。这些活动后,两位领导人退入了官邸的一个私人会议室,开始了他们的战略对话。希特勒身边随行了他的几位高级将领和顾问,这次会面的主要议题是征求曼纳海姆加入指挥德军的行列,以及对战争全局的讨论。 
希特勒在会议中充分展示了他的演讲技巧。他详细分析了当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局,特别是东线的战事,以及他对战后欧洲重建的宏伟构想。他谈到了如何重组欧洲政治版图,实现一个强大的德国领导下的新欧洲秩序。希特勒的语言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预期,他试图通过展示德国未来的辉煌前景来说服曼纳海姆加入他的军事团队。 希特勒还特别提出,曼纳海姆的军事才能和经验对德国而言极具价值,尤其是在当前苏联战场的复杂局势下。他试图向曼纳海姆保证,加入德军将会是其职业生涯的高峰,同时也是为了更大的欧洲和平事业做出贡献。希特勒强调,曼纳海姆的参与将极大提升德军在东线的作战能力和战略部署。 
然而,尽管希特勒的演讲富有感染力,曼纳海姆对这些宏大的设想持保留态度。在整个会议过程中,曼纳海姆表现出对希特勒所描述的战争胜利和战后计划的怀疑。作为一位经历过多次战争的老将,曼纳海姆深知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他不愿意在生命的晚年投身于另一场可能的血腥冲突中。 最终,曼纳海姆以年老体衰为由,婉拒了希特勒的邀请。他表示,尽管感谢希特勒的高度评价和信任,但他认为自己已不适合再承担如此重大的军事责任。这次会晤以曼纳海姆的拒绝告终,希特勒无法说服这位经验丰富的元帅加入他的战争行列。 
曼纳海姆的预言 随着会晤的结束,希特勒准备离开芬兰返回德国。在告别的场合,一句由曼纳海姆元帅轻声发出的预言,虽简短,却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对希特勒说:“德国必败,只是时间问题。”这句话虽然未大声宣扬,却充满了重量,显露出曼纳海姆对战争进程的深刻理解和坚定的看法。 这一天的气氛是肃穆的,天空布满了阴云,似乎预示着欧洲大陆未来的不确定和动荡。希特勒在听到这句话后,表情未显明显变化,继续进行他的行程。而曼纳海姆站在官邸的台阶上,目送德国元首的车队缓缓驶离,周围的空气中充满了未来战争结局的沉重预感。 
曼纳海姆的这句话,虽然是在私下的场合轻描淡写地提出,但它基于他多年的军事经验和对战局的精确观察。他看到了德国在东线的过度扩张,苏联虽初期遭受重创,但其庞大的土地和资源,加之冬季的严酷天气,都是德军难以长期抵御的。此外,美国的加入改变了战争的力量平衡,为盟军提供了几乎无尽的物资和军事支持,这对轴心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曼纳海姆对战争的理解也包括对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分析。德国内部的政治压力,盟国之间的矛盾,以及国际上对德国战争机器的日益增强的抵制,都是导致德国最终失败的因素。在这些外部压力和内部问题的共同作用下,曼纳海姆认为德国的战争机器终将崩溃,这只是时间问题。 
尽管曼纳海姆已高龄且身体日益衰老,他的思维仍然敏锐,他对战争的深刻见解和准确预测,让他在军事历史上占据了独特的位置。他的这句预言后来被证明是准确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盟军逐步推进,最终在1945年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 曼纳海姆:爱国者?叛徒?[J].国家人文历史,2016,0(23):14-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