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需要的心理需求也不一样。 在养育过程中把握好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掌握好方法,孩子将受益终生。 ——虎妈 有人说,教育好比种庄稼。 什么时候浇水、除草、施肥等等,都讲究一个“时机”。 时机对了,才有好收成。 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就在《密集母职下的教育困境》中提到: “好的父母要学会跟随孩子的成长节奏,把握好自己在不同阶段所扮演的角色,即当好引领者、陪伴者和跟随者。” 的确如此。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唯有父母懂得如何“因势利导”,才能养育出真正内心强大、积极上进的孩子! 所以,下面这三个孩子的必经之路,家长一定要重视。 ▽▽▽ 
小学多陪伴:塑造好性格 如果说,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块璞玉。 那么,来自父母的陪伴,就是“点石成金”的雕刻刀。 教育学上,也有一个“剪刀效应”。 说的便是: 小时候,父母越用心; 长大后,父母越省心。 
一个孩子的成长轨迹,犹如开口的剪刀。 倘若父母早期对孩子情感忽视、疏于陪伴,那么成年后,孩子就会因为缺乏安全感,而变得极度敏感、自卑和脆弱。 知乎上看到一个热门话题: 
其中有位匿名用户的投稿,令人心碎。 她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印象中,父亲几乎没怎么在她的生活中出现过。 而母亲则一门心思“专注”于她的学习。 总是机械式地问她: 作业按时写完了没? 上课认真听讲了吗? 老师今天又夸谁了? 却从未真地关心过: 到底有哪些题不会做? 心情怎么样?累不累? 她感到很孤独,却无处排解。 只得躲进网络世界寻求安慰—— 跟朋友吐槽、一起打游戏…… 后来,手机被妈妈没收。 她失去了唯一的“陪伴”。 再之后,这个女孩被确诊为重度抑郁,也休学了。 
很多父母觉得,自己每天待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 殊不知,真正的陪伴,是与孩子心意相通、一起品味成长的“酸甜苦辣”。 尤其在小学阶段,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往往能塑造孩子优良的性格。 而性格好的孩子,内心能量充足,即使将来遇到困难,也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这,才是父母陪伴背后的真正含义。 
初中察情绪:尊重是密钥 初中三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关键转折期。 特别是初二以后,孩子的身心发育变快,几乎同时要面临着来自“学习”和“成长”的双重压力。 这一时期的孩子,通常都会表现出躁动、不安、焦虑,甚至叛逆。 怪不得常听人说:“孩子到了青春期,不跳楼就是成功。” 然而,本是父母的一句无心调侃。 如今,却正在成为赤裸裸的现实。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指出: 每5个中学生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样本总数的20.4%。 这是因为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 但浅薄的社会阅历和缺失的生活经验,都很容易让他们陷入到人际关系的危机中。 一方面,孩子无比渴望被大人认同; 另一方面,他们内心又充满了困惑。 因此,在初中阶段,父母要特别留心孩子细微的情绪变化,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 接过一位妈妈的咨询。 14岁的女儿上初中后,性情大变,经常顶撞父母。 问我是不是青春期叛逆了? 在跟孩子单独沟通时,我发现她始终埋着头,也不肯摘下口罩。 这才知道,原来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脸上爆痘的情况比较严重。 “很丑,他们都取笑我。还给我取难听的外号。” 于是,女孩变得愈发自卑,多次以“身体不舒服”为由向老师告假。 但妈妈却不理解。 呵斥她不懂事,就会给大人们添堵。 之后更是把孩子生拉硬拽送去学校。 谁知隔天,老师就在孩子的手臂上,发现了几道血痕。 心理学家胡慎之说过:“最好的教育必然发生在关系被尊重的基础上。” 尊重,即看见。 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他们自我控制的能力尚未成熟,很容易做出冲动的行为,造成极端的后果。 因此,只有攥紧“尊重”这把密钥,才能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同时,作为父母,我们也要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情绪变化,一旦发现任何反常的言行举止,都要及时进行干预和情绪疏导。 

高中懂放手:渡人先渡己 父母子女,本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修行。 一如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中写下: “父母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其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其独立。” 倘若顺序错了,就是在违背自然规律。 也就是说,到了高中,如果父母依旧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地“管”,那无异于是在扼杀孩子内在的源动力。 其实,许多父母无法放手的背后,通常都是焦虑情绪在作祟—— 担心孩子学不会; 害怕孩子情绪差; 恨不得一天问好几遍进度能不能跟上...... 结果就会导致孩子越学越烦,最终也被焦虑所吞噬。 所谓“渡人先渡己”。 父母只有先解决好自身的情绪问题,才能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课题分离”。 即,分清楚什么是孩子的事,什么又是家长自己的事。 比如日常的作业,是孩子要完成的事。 倘若孩子没能按时按质完成,那么就要自己承担被老师批评或考试失利的后果。 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自我管理。 为人父母的高情商,就像台湾作家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里说的: 这世界上只有三件事: 理好自己的事,少管别人的事,放手老天的事。 养育孩子,从不是件容易的事。 懂得“因时而变”的父母,把握好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才能为孩子的内心注入更多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