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亿兆体育

2002年,一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日方得知后,却引起一阵鸡飞

         发布日期:2024-07-11 15:53    点击次数:106

2002年,一名日本人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日方得知后,却引起一阵鸡飞狗跳,因为他们找遍全国,都查无此人。

2002年10月9日,日本科学界传来了震惊的消息:田中耕一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小柴昌俊因其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使得日本民众已沉浸在庆祝的氛围中。小柴的成就是在预料之中的,因为他的名字早已出现在日本教育部的预测名单中。然而,田中耕一的名字却是一个惊喜,也是一个谜。

到2019年为止,日本科学家共计获得了29项诺贝尔奖,其中不乏如小柴昌俊这样的杰出人物。每年的诺贝尔奖预测几乎成了日本教育部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会从国内外的科研成果中筛选出可能的候选人,大多数时候,这个名单的准确率极高。

田中耕一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传统。日本教育部和媒体都对这位突然冒出的科学家感到困惑。尽管田中的名字在日本科研领域并不显赫,他的工作和研究成果却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田中耕一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质谱分析技术的改进。

田中的技术革新提高了测量的精确度,还扩展了质谱技术的应用范围,使其可以用于更复杂的生物大分子的分析。这项创新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科学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分子的复杂结构和功能。

在田中获奖的消息传出后,日本的教育部门和媒体开始紧急搜集关于他的信息。媒体试图联系各大学的科学家和专家,希望了解更多关于田中的研究和其影响。教育部也在反思其预测系统的准确性和广度,以及如何改进对于科研人才的识别和支持。

田中耕一的背景并不像许多诺奖得主那样显赫。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的电气工程专业。尽管东北大学是世界知名的学府,田中在学校的表现平平,甚至在大二时因德语课程挂科而重修。大学毕业后,由于经济原因,田中没有选择继续深造,而是进入了岛津制作所,一个位于京都的公司。

在岛津制作所,田中主要从事质谱分析仪的开发。这种仪器用于测量金属、半导体和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质量。虽然他的工作看似普通,但田中对此充满热情。他的日常工作是在实验室里进行各种实验,尝试通过激光技术使分子带电,以便测量它们的质量。

田中的研究领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这使得他在日本学术界几乎没有什么名气。他很少发表论文,也很少参加学术会议。

事情发生在一天晚上,田中在进行一项关于分子电荷的实验时,由于操作失误,意外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来电荷化大分子。在当时的科学界,认为对超过10000分子量的大分子进行离子化是不可能的。然而,田中的这一发现打破了科学界的常规认知,他发明的方法不仅成功地为大分子带上了电荷,而且保持了分子的完整性。

这一技术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质谱分析技术的进步,使得科学家能够更准确地分析大分子。田中的这一成就最终使他在科学界获得了认可,并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

尽管田中的成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赞誉,但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时,他仍在公司里加班,对外界的赞誉毫不知情。他的母亲在看到电视上提到一个与儿子同名的诺奖得主时,甚至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她的儿子。

1985年2月,田中耕一在进行维生素B12分析实验时,不慎将甘油酯与丙酮醇混淆,结果意外地与金属超细粉末相结合。尽管金属超细粉末十分昂贵,但田中选择不将其丢弃,试图挽救这次看似失败的实验。

他发现,甘油酯未完全干燥时,竟能成功测量到维生素B12的分子量,而一旦甘油酯完全干燥,这种测量就无法实现。这一发现激发了田中对此现象的进一步研究。

经过深入研究后,田中耕一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种分析仪器,并开发了相应的分析方法,随后成功申请了专利。当时,他并未意识到这一专利将来会帮助他赢得诺贝尔化学奖。

1987年,田中耕一带着他的研究成果参加了在京都纤维工艺大学举办的一次分子质量测定会议。尽管他的方法仅适用于少数大分子,且当时普遍认为大分子的离子化非常困难,因此他的研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然而,随着1990年代初科技的发展和人类遗传因子研究的兴起,田中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两位美国学者的介入,将他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这些学者在自己的论文中详细介绍了田中的原始研究,最终使得诺贝尔奖评委会注意到了这份工作,并授予了他诺贝尔化学奖。

接到诺贝尔奖的通知时,田中耕一曾以为这只是一个玩笑。直至通过媒体和一位使用过他的分析仪器的教授,他才意识到这一切是真实的。日本首相亲自接见了他,他的母校东北大学授予了他名誉博士学位,日本政府还颁发了日本最高荣誉“日本文化勋章”。

田中耕一拒绝了公司提供的高层职位,选择继续留在实验室深入研究。他创立的“田中耕一纪念质谱分析研究所”自2003年成立以来,发表了数百篇科学论文,其研究团队也开发出了世界最高性能的质谱分析系统。

来自 卞毓方,马成三作. 不求第一但求唯一 日本科学家的诺奖之路[M]. 2022



 
友情链接:

Powered by 亿兆体育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